无锡城市建设:区域城市化战略“普惠”城乡
无锡城市建设:区域城市化战略“普惠”城乡
编者按:《2008-2010年无锡城市建设行动纲要》在经过大半年调研、编制、修改、完善后,于不久前正式确定。昨天,以这一纲要为内容的大型广场规划巡展首站在崇安寺拉开,数百市民闻讯前来了解咨询,引发热议。在前两轮行动纲要付诸实施后,市民对新三年城市建设更加关注并寄予厚望。本报将从区域城市化、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四大重点,对第三轮行动纲要作全面解读。
恰如白驹过隙,6年稍纵即逝。无锡两轮城市建设,在历经“三年追赶”、“三年赶超”后,一派焕然之姿。
大幕未谢,新程又起。统揽未来三年城市建设大发展的总纲已经确定,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局域到市域、从城市到乡村,全面建设、全面提升、全面收获的时机已经成熟。
半个月前,市规划局局长在向市委、市政府首次汇报《2008-2010年无锡城市建设行动纲要》编制情况时,用“优化功能、领先发展”八个字简明表达了第三轮城市规划建设的要义。思路条理清晰:2002-2004年,囿于“龟壳”之内的无锡,大部分地区仍是城不城、乡不乡,首轮行动断然提出“夯实基础、追赶先进”;2005-2007年,无锡仅有部分地区面貌实现“大变样”,城市“骨骼”的瘦小束缚了经济社会整体的发展,第二轮行动审时度势提出“拓展骨架、赶超先进”;2008-2010年,无锡已然显露大城市的气势,但着眼细节处,尚不能给城市主人们以“精致”、“舒适”、“便利”之感,这一轮行动,毫不犹豫锁定“优化、提升”两大关键词。
“区域优化发展”仍是主战略,城市框架稳定在“七区一体、一体两翼”的格局,三年后城乡差别降到历史最低
未来三年,“区域优化发展”仍是无锡城市建设的主战略。从指标看,无锡城市化水平从2001年末的41.3%提升到2006年末的75.4%后,目前开始向83%的目标进军。简言之,在无锡1700平方公里市区范围,镇级以上覆盖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地区要占到83%。如果这一目标实现,无锡城乡除了形态面貌上的区别外,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设施待遇将基本相同,城乡差别降到历史最低,区域城市化目标将真正实现。
区域优化发展作为“七大行动”之首写入行动纲要。根据记者的了解,无锡城市框架将稳定在“七区一体、一体两翼”的大格局上,也就是说,无锡将由“一个主城(市区)、两个辅城(江阴、宜兴)、12个新市镇”组成,形成特大城市的三级城镇体系。
依照这一思路,建设发展的重点一目了然:中心城区、惠山新城、锡东新城、科技新城区(新区)、太湖新城、蠡湖新城、江阴中心城、临港新城、宜兴中心城、环科新城、洛社、玉祁-前洲、阳山-胡埭、东港-锡北、安镇-羊尖、鹅湖、长泾、青阳等镇将成为不同“重量级”的重点发展区域。在这些地区的发展中,各种人口、资金要素可能会优先进入。
规划业内表示,对无锡市域作这样的划分意义重大,无论是城还是镇,都均衡分布在无锡东南西北各个方向,这为今后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各类资源均衡布局提供了基础,也为城市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奠定条件。
继单体项目开发、长线道路建设之后,大面积地块功能完善成为此轮规划建设重点,引发的变化和影响更大
经济实力,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可能。然而,即便是在人均GDP已达7500美金的无锡,每年可用于建设的财政资金,相比于一年高于一年的建设规模,仍显得捉襟见肘。
建设不能停顿,有限的资金如何发挥最大的效益?决策层和规划部门用“划重点”的方法,对建设区域、项目排定轻重缓急。事实证明,有选择、有重点的建设,使城市四面八方都在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
第三轮行动,五个新城、五个片区、五个园区的功能完善将受到优先“礼遇”。观察人士认为,经过了多个“点”上的单体项目开发、众多以道路为主的“线”上建设,此轮行动已明显向大面积地块功能完善这一“面”上转变,由此带来的变化和影响之大将超于前两轮。
太湖新城、蠡湖新城、锡东新城、临港新城、环科新城的建设将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深入。对于未来而言,很大程度上,“五城”兴,则无锡兴。
建设项目已经排定:2008年,在太湖新城中心区,金融商务第一街区、太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市民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19条主次干道和宁清山生态公园、尚贤河生态湿地等大批环境工程将率先铺开建设;在蠡湖新城,将启建旅游中心、休闲商务中心和两个五星级酒店,建设配套学校;在锡东新城,锡沪路周边商业地块开发和路网建设加速推进,为高铁车站及周边配套建设做好“预热”。
在“五城”组合的“包围圈”内,建设重点又明细到更小的范围,并越来越贴近城市主流人群。在五个片区中,由解放环路和太湖广场地区构成的中心商贸商务区,重点建设崇安寺二期、恒隆广场、凯宾斯基二期等。此外,广益、凤翔、古运河三片区和河埒商贸区也有一系列环境、道桥、商业项目纳入计划。在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太湖新城科教产业园、无锡(藕塘)职教园、空港产业园五个园区,一批高科技产业的载体和配套设施建设也已准备就绪。
源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