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涉房税收下降 实体经济贡献上升
上半年涉房税收下降
实体经济贡献上升
一升一降折射未来转型思路
这是一组意味深长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无锡涉房涉地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下降到30%以下,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3个百分点;而另一方面,制造业税收回升迹象明显,国税方面制造业税收284.93亿元,同比增长9.08%,地税方面制造业税收62.41亿元,同比增长9.4%。在房地产业“降温”的同时,无锡上半年GDP 实现8.4%的增长。
一升一降之中,折射的是在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我市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正持续弱化,“稳中求进”的实体经济地位进一步提升。无锡的转型,将更鲜明地表现为提质增效、结构优化,同时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效防止产业“空心化”。
摆脱房地产“依赖症”,释放结构调整信号
过于依赖房地产的地方经济增长模式,几年前就已被诟病。对于无锡来说,土地资源稀缺且开发强度领先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财政主要依靠房地产收入的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财政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
1—6月,无锡涉房涉地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下降到30%以下,对此,市财政局人士表示:“事实上,这一比例已连续多年下降,显现了我市财政收入对房地产依赖程度降低,税源结构更趋合理的信号。”
专家指出,政府通过经营土地来获取公共事业的发展资本,从而促进开发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配套设施,这是若干年来不少城市发展的主要途径。这种模式一度刺激了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大繁荣,带动了建材、民用电器、民用五金等产业的发展,但也造成大量社会资源被占用,生产能力过剩。
市国土局有关人士则表示,近几年来,无锡楼市供需关系正趋于平衡,房价平稳,去年出让面积约433万平方米,合同出让总价约合193亿元,土地市场的推介程度、量价情况明显好于以往。“无锡近年来坚持少卖地,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遏制房地产泡沫已初见成效。”
企业用心做实业,将泡沫和风险“挤”出去
最近,远东集团董事长蒋锡培对企业发展实施了一轮新的战略调整:从房地产、医药等板块抽身而出,全力以赴做好自己的主业——电线电缆,争取到2020年营收达到1350亿元。
对企业来说,一旦其结构依赖房地产,很容易造成企业行为的短期化。由于房地产业技术含量低、市场准入标准低、利润高,当大量企业都涌向这个市场时,不仅会出现行业泡沫,从整个市场角度看,这其实也是资源的一种错配,削弱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后劲。
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大市,无锡深厚的工商底蕴在这个时候发挥出“定海神针”的作用: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市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0.8%,利税增长11.3%,利润增长14.6%,呈现出利润增速快于利税增速、利税增速快于销售增速的良好运行态势。
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开始从房产、小额贷款等领域流转出来,投向实体经济——这一态势,仍可通过实笃笃的数据来判断,今年上半年全市2168户新兴产业企业入库税收23.74亿元,同比增长14.3%,高于全市税收增幅7.7个百分点,呈现稳步增长之势。上半年外商投资新办企业中,制造业企业比例最高,目前已达299家,再次创下了同期历史纪录。
转型要提高耐力和协调性,不计较一时得失
滨湖区商务局负责人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他们长期以来利用外资过度依赖房地产项目的局面有效扭转,截至5月底,共新批外资项目23个,协议外资18786万美元,同比增长136%。其中,制造业、新兴产业项目占据主导地位,而房地产项目仅占协议外资总量的16%。区里的一家制造企业和美国公司合作,没占用一亩地指标,仅仅依靠并购、增资,就引入外资9500万元,还一下子贡献了1000多万元的税收。
“不依赖房地产,说明经济运行正在由缓中趋稳向筑底企稳转变。”专家表示,当前无锡经济“稳增长”的过程,更表现为提质增效、结构优化的过程,在这个调整过程中,要更注重长远,主动调整,积蓄力量,提高持久耐力和发展协调性,而不是短跑冲刺,计较一时得失。
“要相信实体经济的发展和自愈能力,不能对其失去信心。”一位经济界人士说,当初光伏产业、船舶业、钢铁业都曾陷入寒冬,有的行业至今仍未复苏,但像尚德太阳能、扬子江船业、兴澄特钢等企业,或凭差异发展,或凭科技创新,都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转机。事实充分证明,未来宏观经济面的改善将为房地产调控提供更大空间,促使经济增长进一步摆脱对房地产业的依赖,而我市的实体经济也将在向高端推进、品牌塑造中进一步提高附加值,从追求总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2014年08月07日《中国无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