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建筑不是梦
百年建筑不是梦
“短命建筑”是指没有达到设计使用年限就被拆除的建筑。屡屡出现的“短命建筑”,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其背后更是反映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去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要坚持集约发展,要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跳出“破坏式发展”的怪圈,树立“百年建筑”的基本目标,推动城市健康、长远、可持续发展。
我们有5000年的历史,却少有百年建筑。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新建建筑量居世界首位,每年新建的20亿平方米建筑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和钢筋,但是建筑的平均寿命却只能维持25年~30年,远远低于英国的132年、法国的85年和美国的80年。
百年建筑真的距离我们很遥远吗?其实,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明确规定,主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100年。也就是说,“百年建筑”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基本的标准。那么,在我国,为何有那么多的建筑“英年早逝”,又为何有那么多的建筑在“青壮年”时期就显得历经沧桑?
缺乏高质量的维护,是造成建筑“短命”的原因之一。目前,我国的住宅建筑是按照使用寿命50年的标准验收的,但是在建筑设计规划阶段却很少有针对房屋维护的内容和保障配套措施,很多建筑的破败并非天然性破坏所致,而是年久失修、维护措施不到位造成的。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服尚且如此,更何况建筑。但是,再好的衣服,如果上身后就不再拆洗,用不了多久也会沾满污渍、油渍,看起来破旧不堪,容易被人丢弃。建筑亦然。如果建成后不再对其进行维护、修葺,也不完善建筑功能,而是对建筑的老化听之任之,那么用不了10年,建筑的外观就会老旧,不出20年,建筑功能可能就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了。
“如果每隔一段时间,就对建筑的外观进行美化、对设施进行改造、对管线进行维护,逐步更换建筑内的配套设施,加装相关设备以完善建筑功能,我们完全可以实现建筑‘常住常新’,还可以帮助建筑‘延年益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兵说。但遗憾的是,目前对于建筑的维护没有任何规范及标准,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对此负责。
建筑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不能简单轻易地一拆了之。现在城市中有很多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社区已经被列为拆迁对象。电线还是最早建造时的电线,内部的厨卫设备也从未更换过,建筑的外墙多年不见清洁……这样的建筑的确破败,让人弃如敝履。其实,只要对建筑的功能进行完善,如更新内部设施、加装电梯、维护结构等,这些社区完全可以继续“服役”,给居民带来舒适惬意的居家感觉。
初到巴黎的中国人常常惊叹,古老的建筑躯壳里,竟有着如此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卫生间安装了防漏电的人体感应开关,厨房里的现代化厨具一应俱全……
英国同样如此。英格兰东北部的纽卡斯尔有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是由面粉厂改建而成的。仅仅为了保留面粉厂的墙体和上面硕大的“波罗的面粉厂”字样,英国人竟花费了7500万英镑,而推倒重建只需要3500万英镑。
慎用改造,多谈更新!
“我们要做的不是把这些建筑拆掉,而是要对内部设施进行替换,逐步完善建筑功能。要在其结构寿命的基础上,研发老旧小区改造的技术。”张兵说。更新其实就是一种新陈代谢,建筑完全可以随着人们生活的需要和技术的发展进步,不断完善其本身的功能、延续其寿命。(本报记者林培)
(《中国建设报》2016-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