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绘就美丽山水画卷
生态建设绘就美丽山水画卷
初秋时节,太湖山水组合中最美的鼋头渚景区内远山如黛,水面烟波浩渺、白帆点点,游人如织。
“生态和谐、宜居怡人,无锡实至名归!”从海外回锡探亲的华建伟驱车沿着太湖兜风,他惊喜地发现,无锡境内100多公里的太湖岸线、距湖500米范围内,几乎都成了湿地和公园,还引来各种珍稀鸟类栖息其中,眼前的太湖山水画卷,美不胜收。
华建伟所说的“名”,是上月21日无锡捧回成色十足的“国”字号殊荣——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这张崭新的“生态名片”意味着,承受过水环境切肤之痛的无锡成功逆袭,蜕变为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模范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了“无锡样板”。
实现“三级跳”,折桂生态文明最高奖项
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到2013年获“国家生态市”称号、建成全国首个生态城市群,再到今年荣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无锡完成了一个值得夸赞的“三级跳”。
一步一个脚印,我市建设生态文明的脚步从未停滞,每一个向前的印记都铭刻着努力与汗水。
作为“无锡老乡”,得知喜讯时,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朱晓东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此次无锡折桂目前我国生态文明领域的最高奖项,是国家环保部对无锡生态文明建设艰辛努力的肯定与嘉奖。
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的考核标准更多更严,新增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河长制、环境信息公开率等新内容,对各地都是一种新挑战。市环保局相关人士介绍,无锡是全国唯一一个对照新的指标体系,启动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的地级市;完成地级市中首份绿色发展评估报告;全市5600多条河道实现“河长制”全覆盖;“环责险”参保企业在全国地级市中排名第一……多项第一的傲人“成绩单”,正是无锡逆袭成为生态文明领域“模范生”的底气。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朱晓东从这份殊荣中,读出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在过往的重要历史阶段,无锡都走在了时代前列,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今天,无锡再一次担当有为,肩负起了新的历史重任,率先跨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豪迈步伐,擎起生态文明引领的发展大旗。”
铁腕治污,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今年夏天,“无锡蓝”“水晶天”“森呼吸”刷爆朋友圈,每看到市民晒图、点赞,市环监中心站负责大气监测的东梅就感到欣慰,这几年我市多措并举治气,向社会交上了卓有成效的“治霾成绩单”。时间回转到5年前,初秋雾霾突袭,PM2.5值爆表,投诉热线不断,一时间又说不清雾霾的来源与成因。东梅坦言,那时的她手忙脚乱、烦恼不堪,好在我市连续几年的铁腕治霾,让那些早上一睁眼就查空气质量的时光成了过往云烟。
5年间,2738个大气污染防治项目陆续完工,先后完成热电行业整合整治、燃煤小锅炉整治、机动车污染防治、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重点行业提标改造、扬尘污染控制等重点工程,助推空气质量不断向好。市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从2013年的201天上升到2016年的244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从57.7%提升至去年的66.9%,6项主要污染浓度除臭氧有所反复,其余5项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连续两年被省大气办授予“大气污染防治优秀城市”。
科学治太,太湖无锡水域水质好转幅度大于全太湖,7个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稳定达标,连续十年实现太湖安全度夏,治太工程完成率名列全省前茅;污染入刑动真格,办理环境违法案件位居全省前列。五年来,我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保护生态环境,极大地倒逼、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让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保持领跑姿势,增进百姓绿色福祉
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就是一场彻底改善全体市民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生态革命”。一座宜居的生态城,将是本地百姓的生活之福。
十一“超级黄金周”里,人气爆满的蠡湖、十八湾、宛山荡湿地公园、长广溪湿地公园……这些免费开放的自然生态景区,让游人尽享绿色福利。
入秋以来,观鸟爱好者谢决明一有时间就蹲守太湖十八湾湿地,抢拍北红尾鸲、角鸮等前来越冬的珍稀鸟类。“这两年,无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鸟儿的种类更多了,吸引了不少外地观鸟爱好者来锡。”
五年来,我市构建了城市、郊区、乡镇一体化的绿色生态网络,新增造林18.6万亩、城市绿地3700多万平方米,2016年全市林木覆盖率和自然湿地保护率分别提高到27%、5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近43%,建成梁鸿湿地、长广溪湿地、蠡湖湿地等国家级湿地公园。其中,蠡湖湿地公园成为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开放式国家湿地公园。
“在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中,无锡将继续保持领跑姿势。”市环保部门相关负责人说,我市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精准发力补齐生态环境短板;以中央、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为契机,集中发力抓好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整改;以“263”专项行动为抓手,突出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以“钉钉子”、“啃硬骨头”的作风将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
(2017年10月12日《中国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