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上城市建成区将成“海绵”

发布时间:2018-01-24 08:00    阅读量:98

20%以上城市建成区将成“海绵”

 

  ●保护“一环、一轴、多廊、多点”公共大海绵空间,改善无锡水环境

  ●将年径流总量控制、透水铺装建设要求等下沉到控规管理单元

  ●去年增加透水路面7780平方米,透水停车场5100平方米,海绵型绿地8.04万平方米

  我市海绵城市建设有了系统的“顶层设计”。昨日从市规划局获悉,无锡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已获批。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市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即实现75%的降雨就地消纳利用;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规划还强化了落地实施,将年径流总量控制、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相关指标分解至市区217个控规管理单元。这意味着,今后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将作为地块出让、规划建设许可的前置条件加以落实,进一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更好解决一雨成涝的“城市生态病”。

  我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市区1638平方公里,规划年限至2030年,主要以解决城市内涝和改善水环境为目标,通过对我市规划区域自然条件的评价,识别了山、水、林、田、湖等海绵本底要素,确立了“一环、一轴、多廊、多点”的海绵空间总体规划布局。“这也是我们要保护好的公共大海绵空间,应充分发挥其系统调蓄净化雨水的功能。”市规划局人士介绍,“一环”指环绕城区外围的林地、农田,“一轴”是京杭运河生态轴,“多廊”即新沟河、锡澄运河、白屈港、北兴塘—东清河、九里河、伯渎港、梁溪河、曹王泾、大溪港等城区内重要河流廊道,“多点”即斗山、锡山、胶山、鸿山、惠山、笔架山等山体资源保护区内的多处山体。

  “专项规划充分彰显无锡特色,不仅着眼于建设‘海绵体’,更突出了改善水环境,提出了水环境整体提升的策略,制定了‘源、线、面’全方位治理方案。”市规划局人士介绍,“源”方案上,提出了构建望虞河、新沟河—直湖港、白屈港的清水通道,从长江引清水入城,同时在非汛期时减少对清水通道的排水,形成以锡澄运河、走马塘河为主的排水通道,与清水河道相互配合,加速城区水体交换。“线”方案上,对38条黑臭河道提出底泥清淤、沿河生态修复、岸线海绵化改造等分类治理方案,确定排水系统截污纳管、污水厂尾水排放标准提高的要求。“面”方案上,规划提出了降雨径流污染削减目标,并提出通过推广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逐步实现面源污染的控制。

  利用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设施,通过控制径流量来实现对径流污染的削减,无锡已作出积极探索。市住建局人士介绍,去年我市惠山工业转型集聚区、广瑞路沿线地区、梁塘河沿线地区等5个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及94个重点项目已全部开工,正有序推进。去年全年共增加透水路面7780平方米,透水停车场5100平方米,海绵型绿地8.04万平方米。

无锡2017年还成功入选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试点区域以“江南古运河旅游风光带”为主体,位于无锡市老城区古运河一带,北接“锡惠运河湾”,南衔“江南水弄堂”,中心囊括无锡“人文龟背城”,试点区域规划面积20.17平方公里,吸纳了无锡老城主要人文旅游资源。目前,试点中的塘南新村、德兴巷老旧小区等6个改造项目已完成海绵化改造;显义桥游园绿地建成投用,为市民提供休闲锻炼好场所;锡钢地块的3条海绵道路设计方案已获批。今年我市还将在城建中融入“海绵理念”,持续提高城市宜居建设水平。

                                 (发布时间:20180104日《中国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