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首次梳理出216座古桥
无锡首次梳理出216座古桥
无锡,江南水乡,水多,必然桥多。但拥有两千多年城建史的无锡,目前还有多少古桥留存于世?或许鲜有人知。近日,由市城建档案馆编著的《视觉档案——无锡老桥》正式出版。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至今发现的宋至民国时期建造的216座无锡古桥名桥。对现存古桥在大市范围内进行系统梳理,这在我市尚属首次,为无锡老桥留下了珍贵的“视觉档案”,也为人们了解水乡无锡和无锡的建筑发展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200余座古桥至今桥址未变、桥名未改
《视觉档案——无锡老桥》收录的古桥大多现存于世,最早的是建于宋代的惠山寺金莲桥,建于宋代的还有无锡阳山的陆墟桥、江阴南闸的紫金桥等;其余古桥大部分建于明清两代,如城区的清名桥、乐稼桥、钱公桥,江阴的司徒桥、安乐塘桥,宜兴的鲸塘桥、扶风桥等。桥的风貌形态也各具特色,根据坐落位置可分为运河桥、镇(乡)河桥、村落桥、便道桥、小路桥和景观桥,根据形制又有单孔、多孔的石拱桥,窄窄的平顶桥等,折射出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
“拍老桥,就是想为它们拍‘肖像照’,留住最原原本本的样子。”“视觉档案”的拍摄者、市城建档案馆声像室主任朱晓光说,早在19年前,他就开始了古桥摄影。书中最早的一张照片是《巡塘桥》,摄于2000年。当年因为一位文物界前辈的提议,他参加了一个关于古桥的课题合作,只可惜后来因为这位前辈的不幸逝世,课题未能延续,但对古桥的摄影却没有终止。那时他就已经收集了许多古桥信息,有空就去寻访、拍摄,留下了第一批珍贵资料。
前年开始,市城建档案馆决定将这批珍贵资料整理成书,于是启动了新一轮的梳理、拍摄过程。“其实无锡很多早年建设的古桥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如今我们能看到的,大多是清代后期重建、之后又经过修缮的,但因为这些古桥桥址未变、桥名未改,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刻痕’,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朱晓光说,他们一共梳理出了216座古桥,其中90%是文保单位或文物控制单位,也有一些是热心市民提供线索后拍摄的。最终编辑团队从上万幅作品中精选了200多幅编辑成册,为老桥完成了这份“视觉档案”。
著书,就是一次抢救性拍摄的过程
“老桥消失了,就再也抢救不回来了。”在市城建档案馆馆长徐晓春看来,著书的过程就是一次抢救性拍摄和保护的过程。他说,回望过去,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城建需要,陆陆续续的填河造路让一批老桥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中。曾经横跨直河(今中山路)的三凤桥没有留下最后的影像资料,就令人感到十分惋惜。徐晓春提供的一组对比数据,足以显示老桥消失之快:据说,无锡境内曾有1000多座古桥,而现在,即便是古桥保存数量最多的宜兴,大约也只有100多座了,江阴的保存数量排第二、无锡市区第三。
锐减的不只是数量,还有昔日的荣光。位于江阴南闸街道的司徒桥,据考证是江阴明代桥梁中最早的一座,已有400多年历史,然而当朱晓光找到它时,这座古桥早已失去了功能,横跨在一片农田之中,桥下是摇曳着的秧苗,周围枯草丛生,似乎许久无人照应……这种种场景都让城建档案人感到,抓紧为这些老桥保留好视觉档案已亟为迫切。
老桥承载乡愁是不可再生的财富
《视觉档案——无锡老桥》在“归档”影像资料的同时,也通过史料考证,记录了古桥的“前世今生”和深厚的文化基因。如,书中记述到,如今在鼋头渚充山大门之北的“帆影桥”,其“前身”就是位于无锡市北门外的泗堡桥,始建于清代,1985年才迁移至鼋头渚。又比如江阴的马镇大桥。古代的马镇曾是无锡连通江阴、南通的交通枢纽,马镇大桥就是那时驿道上的一个节点,随着时代和交通的变化,马镇一度衰落,只剩下大桥见证过去的繁华。在不少无锡古桥上还留存有楹联,这都是江南传统桥梁建筑的显著特点。
为了展现古桥最“活”的一面,一座老桥,朱晓光要在春夏秋冬四季反反复复拍上几遍,尽可能留住老桥周围原住民的生活场景。有一次在拍严家桥时,因为太过投入,他还失足掉进了河里。不过,最让他难以释怀的仍是老桥的保护不当。朱晓光曾经费尽周折、步行几公里路才找到一座古桥,后来发现此桥竟被卖到了外地,整体搬迁至常熟一家景区,如今唯有在照片中才能看到它的原形原貌。
“古桥老桥作为江南文化的符号性建筑,是不可再生的财富。”无锡学者庄若江建议,一方面急需做好无锡老桥及其文化的整体性保护规划,另一方面也要抢救性地记录下这些珍贵资料,收藏好曾经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据悉,市城建档案馆还计划为无锡里弄、老雕塑陆续建立“视觉档案”,留住乡愁。对无锡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也可至市城建档案馆查阅购买《视觉档案——无锡老桥》。
(2018年01月19日《中国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