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乡土建筑保护掠影:留住人们的居住记忆

发布时间:2007-04-27 08:00    阅读量:4

无锡市乡土建筑保护掠影:留住人们的居住记忆

 

    河道星罗棋布,小桥流水人家。枕河而居、粉墙黛瓦,江南民居的原始风貌,成为人们寻梦旧时江南的写意蓝本。一座座古镇、一个个古村落隐匿于现代化都市的繁华中,成为地域文化最忠实的代言。乡土建筑,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创乐章,记录着地域文化发展的点点滴滴,成为识别地域文化特征的显著标识。拥有丰富乡土建筑资源的无锡,为保留历史和先人的恩赐,奏响了乡土建筑保护的序曲。

  乡土建筑折射无锡旧影

  这是一处处让人惊喜连连的所在:清名桥沿岸的枕水人家,透视着运河文化给这里带来的一段辉煌;严家桥散落的店铺洋房,折射出这个古村落曾经的热闹繁华;惠山古镇年代不一的古祠堂群,清晰记录着这方地域文化发展的每一个细节……作为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镌刻在地域文化上最醒目与美丽的符号,乡土建筑成为老无锡最真实的一纸剪影。

  枕河而居,江南水乡便在汩汩水声中,流向五湖四海,名闻天下;前店后坊,凭水而动,风生水起运河文明曾经的灿烂辉煌,由此现出端倪;聚族而居,傍水而建,一个个古镇、古村落,以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吴地多元文化的形象代言。

  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无锡,古往今来,一直是座出色的城市。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以吴文化、运河文化和工商文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乡土建筑资源丰富的无锡,则以建筑语言,记录着三种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据了解,无锡目前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4处,其拥有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5位,成为一座文保大市。近年来,随着无锡加大乡土建筑保护的力度,乡土建筑在各级文保单位中所占的总量逐年递增。通过对这些乡土建筑资源的保护,老无锡的旧影在这些乡土建筑中变得越来越清晰。

  破解地域文化的密码

  依水而建,房前屋后的水塘,生活用水与饮用水泾渭分明,这是江南人最朴素的环保意识;聚族而居,河边濯衣场上用餐,这是江南人最自然的社交场合。乡土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舞台,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活动的物质载体,更是人类文明进步轨迹与过程的见证。正因为此,无锡将乡土建筑视为破解地域文化发展的密码,形成了乡土建筑保护的“无锡思路”。

  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乡土建筑方才成为一个新设门类。闯入文保视野不久的乡土建筑,在无锡也经历了认识上的三个过程。从对乡土建筑文物价值的认定,到如何认识乡土建筑,直至如何看待城市内的乡土建筑,这种文保意识上递进式的认知,为无锡实施乡土建筑保护措施提供了思想准备,从而开启了无锡乡土建筑保护的序幕。

  从以时间长短来论定文物的价值,扩展到认可“独有性和稀有性”为界定文物新标准;从乡土建筑点的保护,扩大到乡土建筑风貌的保护;从乡土建筑以农村乡镇为主,到承认其变迁性,善待城市内的乡土建筑,在学术争论、智慧交锋中,无锡乡土建筑保护思路逐渐清晰,而在这过程中,一大批乡土建筑纳入以法保护轨道,避免了消失的危机,无锡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刷新,乡土建筑点、线、面保护相结合的体系基本形成。

  留住人类生存的记忆

  这是无锡文化部门面临的一道难题:作为文保界的一个新课题,闯入文保大家庭不久的乡土建筑,该如何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无锡在“试水”中小心翼翼地迈出了脚步:通过以点带面保护、立意高远规划、创新筹资途径、将保护纳入法治轨道等办法,来寻求和践行乡土建筑保护的新路径,通过对乡土建筑的保护,来留住人类生存的记忆。

  将散布的点作为建筑群,公布为文保单位,扩大保护范围,以建设控制地带保护风貌建筑。这一举措使荡口华氏建筑群发展为荡口古镇,严家桥沿河建筑群发展为严家桥古村历史街区,小娄巷明清建筑群发展为小娄巷历史街区;在规划时,无锡聘请高手担纲,如清名桥历史街区请吴良镛教授,惠山历史街区请顾中奇教授,荡口古镇请朱龙亚教授,荣巷古镇请阮仪三教授等分别主持规划设计;对于乡土建筑保护所需的大量资金,通过建新保旧,以地块运作来筹措资金,反哺历史街区的保护。如清名桥历史街区,依托4.9平方公里的南长新城开发,来保护18.78公顷的清名桥历史街区。同时,发改委、市财政等部门,每年都对乡土建筑保护投入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修缮和保护乡土建筑。

  更重要的是,无锡将乡土建筑保护纳入了法制轨道。《无锡古运河保护办法》、《无锡历史街区保护办法》、《无锡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等有关乡土建筑保护的地方法律法规自1994年起,相继出台,其中,《无锡历史街区保护办法》是国内首部历史街区地方法规;同时,编制了诸如《无锡城镇组团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关于乡土建筑保护的专项规划,还编制了一批历史街区、古镇、古村控制性详细规划;此外,在每年列入市重点工程或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中,都有乡土建筑项目的身影。

  江南名城的护城之举

  乡土文化是最大多数人的文化,由整个民族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塑造、锤炼、丰富、积累而成,有的已经消失,有的正处于濒危状态。而这,也正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将“乡土建筑保护”定为论坛主题的主要原因。作为论坛的东道主城市无锡,也在为“如何保护”做出积极的探索。

  据市文化遗产局负责人介绍,乡土建筑保护已成为无锡文化遗产保护蓝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无锡市以抢救挖掘、保护利用为主旨实施的名地、名镇(街、村)、名人故居和名居以及名迹等“四名工程”,将福泽一大批乡土建筑;在明确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时,无锡也对乡土建筑保护作出了相应规定,对长期以来乡土建筑保护责任不明确的历史街区、古镇、古村也进行了界定,即:历史街区修复由市、区共建,以区为主;名镇、村的修复由区、乡共建,由以乡镇为主。责任明确后,各级政府有了压力和动力,今年以来,南长区承担的清名桥历史街区,北塘区、园林局承担的惠山历史街区都已完成了规划审批,即将全面动工修复。此外,无锡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投融资体系,使乡土建筑保护资金有了来源和基本保障。而“十一五”市文化重点工程实行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对文化遗产重点工程采取“项目化管理”;强化考核指标,量化考核办法,打造文化“软实力”也有硬指标;实行体制改革,在国内成立首家文化遗产局,率先推行“管办分离”改革,释放机制活力等等,种种行政上的配套措施,为无锡乡土建筑保护提供了新动力。

  乡土建筑生动活泼的建筑形态,严谨科学的生态追求,使其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无锡通过对乡土建筑的保护,使城市发展的肌理显得更为清晰,在留住人类居住的记忆同时,打造一座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江南名城。

                    源自2007/04/10《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