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畅谈乡土建筑保护

发布时间:2007-04-27 08:00    阅读量:3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畅谈乡土建筑保护

 

本报记者 单红 胡琦

 

    惊讶!惊艳!!惊喜连连!!!幻灯图片一页页走过,现代化传媒手段,将一座座乡土建筑形象地展示在你面前。昨天,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上描述了一个“乡土中国”,畅谈中国乡土建筑保护的现状、问题和建议,意在通过对乡土建筑保护,保留历史文化信息,为后人留部“有形传记”。

  乡土建筑保护“喜忧参半”

  北京的四合院,云南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的“天井院”……这类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乡土建筑,在全国约40万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占了半数以上。

  近年来,一批重要乡土建筑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状况和环境景观得到明显改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国家有关部门也为乡土建筑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但单霁翔指出,一些地区对新农村建设的误读,造成了大量乡土建筑的损毁。可以说,中国乡土建筑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

  文保转型期的“时代需求”

  “加强乡土建筑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转型和适应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形势的必然要求”,单霁翔如此来定义乡土建筑保护的时代背景。

  据了解,当前,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正处于一个转型期。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域不断扩大,其中,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质方面,从重视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保护,向同时重视反映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的“民间文化遗产”、“世界遗产”保护的方向发展,而加强对“乡土建筑”、“工业遗产”、“农业遗产”、“老字号”等遗产品类的保护正是这一趋势的必然要求和反映。

  因此,在全球范围内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呼声不断高涨的情况下,乡土建筑保护已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潮流。

  为后人留一部“有形传记”

  “我们要把握新农村建设开局的关键时期,全力坚守住农村阵地,尽可能地保全乡土建筑这一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宝库。”单霁翔如是说。

  对此,这位国家文物局局长在锡开出拯救中国乡土建筑的处方:切实发挥各级政府保护乡土建筑的主导作用;加强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规范建设;将乡土建筑作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重点内容;探索土地置换的相关政策;拓宽保护资金投入渠道,加强人才培养;合理利用,惠及民众;完善保护管理体制等办法,加强乡土建筑保护等办法,多管齐下加强中国乡土建筑保护。

  在单霁翔眼中,那一座座充满故事的乡土建筑,带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土建筑进行有效保护,加以长续利用,就是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有形传记”。

                 源自2007/04/12《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