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安装公司BIM技术为太湖隧道机电工程赋能

——记市安装公司太湖隧道机电工程BIM 项目部

发布时间:2022-01-13 10:37    阅读量:120
        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是江苏公路建设史上一次性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太湖隧道作为关键控制性工程,全长10.79公里,是目前国内最长的水下隧道。2020年12月,无锡市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与华设设计以联合体形式成功中标太湖隧道机电BIM 技术应用服务项目,着手为太湖隧道创建BIM 模型,对机电系统设计进行优化调整并进行应用成果展示。

       备受关注的太湖隧道除了土建施工难度高,其机电工程所含系统复杂、种类繁多,涉及电气、消防、通风、给排水、智能化等多个专业,其中电缆长度数十万米,各类设备达万套之多。“我们欲通过BIM 技术打通隧道工程建设、养护、运营各阶段的数据孤岛,达到信息共享、管理协同、形象展示、提质创优的效果。”项目负责人庄运超介绍道。为满足2月底前完成模型创建的节点目标,全体BIM 设计人员主动放弃了春节休假的机会,结合项目实际制定机电BIM 建模规则和编码规则,对建模工作标准化管理。而如何在短期内对上万套设备精准定位和机电系统建模成为首要问题。高健文自学了可视化编程技术,对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编制参数化建模节点程序,提高了建模速度和精度,短时间内完成了大规模的建模工作,最终提前一周完成了模型交付。
       由于土建施工进度滞后,而距离通车节点仅剩6个月时间,机电工程施工不得不提前进场,多个施工标段聚集在设备区域有限空间内,BIM 技术在减少管线碰撞,提高施工效率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前期深化设计阶段,项目部整合各专业模型,进行碰撞检测,结合施工规范和施工工艺,优化管线排布,针对复杂节点,上报指挥部组织各施工标段共同协调推进。深化设计后,项目部出具了施工建议书和可视化交底,有效提高了施工内容的直观性和精确度,使得施工工艺的执行更加彻底。在这个过程中,BIM 设计除了三维化模型展示,也为结构优化提供了建设性意见。以湖中岛设备层为例,原设计梁底标高1.5米,需敷设母线槽24根共6层,占用了全部垂直空间,后期无法通行维护,且无法留出风管及电缆等其他管线穿插空间。在结构完成之前,项目部发现了这个重大设计问题,通过BIM 技术优化后,设计方案调整为底板抬高1.5米,优化楼板预留孔洞的开孔位置,母线槽紧贴大梁分2 层12列敷设,保证后期维护人员的通行空间及安全,也预留出风管及电缆等其他管线穿插空间。此方案直接避免了返工的风险和经济损失,有效保证了工程施工顺利推进。在室外管线、电缆支架、预制加工等方面,BIM 技术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仅是湖中岛母线槽走向问题,经过BIM 优化设计,就可减少100 余万元的材料费用,同时避免了不同施工单位之间交叉作业。

       现场BIM 工程师钟一旻、徐垚自机电工程正式施工后,就进驻施工项目部,进行现场指导,协调各施工单位。“钟工,麻烦把BIM 图纸拿过来,让我看看这一段怎么走。”这句话成为现场听的最多的一句话,BIM 技术的重用成为两位年轻技术员最自豪的事。项目部采用BIM 协同平台,充分发挥平台轻量化、可视化、协同化的特点,共享项目信息、展示施工进度,各施工单位高效协作,大大提高沟通效率,保证项目顺利进行。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技术人员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搜集整合各类设备信息数据多达数百万条,包括设计信息、施工信息、产品信息等,形成静态信息数据库,同时不断更新维护BIM 模型,最终形成竣工BIM 模型,为后期的运维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太湖隧道侧墙使用的“蓝”“黄”“绿”三种色带装饰元素和设备标识是由项目团队自主设计,既标识鲜明、赏心悦目还能有效缓解驾驶员的疲劳感,得到了指挥部的高度认可,在其他隧道项目中将推广应用。
       太湖隧道BIM 技术应用服务是近几年公司最大的BIM 深化设计及应用项目,通过BIM 技术充分体现了前置解决问题、助力降本增效、高效协同管理、数字竣工交付的优势和特点,助力太湖隧道顺利实现通车目标,为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