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住宅有了“宜居”建设标准
无锡住宅有了“宜居”建设标准
今年我市将对88万平方米住宅区进行宜居住区建设。宜居住区建设包括哪些范围?涉及哪些内容?满足什么条件才能达到宜居标准?昨日,记者从住建部门获悉,我市新近出台的《关于开展无锡市宜居住区建设的指导意见》,让这些问题都有了明确的答案。
“宜居住区是我省对城市人居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市住建局物业管理处相关人士解释,此前10多年里,我市通过对389个旧住宅区的滚动整改,基本完成了1998年以前建设的旧住宅区整治改造,惠及群众超过170万人。今年我市启动的宜居住区建设,覆盖面更广、标准更高。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是此次宜居住区建设的最大特色。据了解,我市的宜居住区建设针对不同历史时期建设的居住区实际状况,分2000年以前建设的老旧小区、2000年以后建设的既有居住区和新建住宅区三类,按照不同标准和内容进行。
2000年以前建设的老旧小区主要是针对居民生活中“急难愁盼”的问题来完善小区的各项功能,如规范停车场所、清除违章搭建、加装安防设施、增补绿化场地等,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尝试垃圾分类、节能改造、共享停车。
对于2000年以后建设的既有居住区,更多的是从薄弱环节下手,来实现睦邻共建共治。每百户配备15平方米以上标准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面积,实现5分钟便民服务圈和15分钟社区服务圈,是市级宜居示范住区的标配。
新建居住区的宜居标准更高,诸如垃圾分类、海绵技术、节水示范等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的系统工程需在小区建设过程中同步完成。
“我市计划用10年时间来推进宜居住区建设。”市住建局物业管理处相关人士介绍,今年是第一年,市区的目标是塔影西苑、新江南花园、胜利新村等一批2000年以前的老旧小区,涉及面积88万平方米,仅市级层面的经费投入就达到1.2亿元。
根据指导意见,对于2000年以前建设的老旧小区整改有一条硬杠杠——居民对小区改善提升满意度达到90%以上,因此尊重民意成为宜居建设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推进居住区环境全面整治和功能完善,同时还会结合居民意愿进行节能改造,因地制宜增设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完善业主自治机制,建立业委会或管委会并规范动作。
“目前有部分小区已完成前期的方案预算,正在网上公开招标,6月底至7月初会正式启动建设。”市住建局物业管理处相关人士透露,此外,继去年建成7个省级首批宜居示范试点居住区之后,今年我市还将再建设7个省级宜居示范住区项目。
(2019年06月13日《中国无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