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珑:因地制宜推进建筑垃圾治理工作

发布时间:2020-02-28 08:00    阅读量:17

陈家珑:因地制宜推进建筑垃圾治理工作

 

(中国建设报 作者:钟 卫)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建筑垃圾大量产生,如何治理建筑垃圾成了城市建设管理的重点。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治理的现状如何?治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各地应如何选择治理方式?下一步如何提升治理水平?

陈家珑表示,目前建筑垃圾治理已迫在眉睫。在2000年以前,由于拆迁少、城市建筑新建量不大且以低多层为主,业内可自行消化。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建筑结构形式改变、地下工程建设渐多,建筑垃圾的问题凸显出来。

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全国35个城市开展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对无废城市试点工作也提出了建筑垃圾的治理要求。从规范建筑垃圾源头、运输、处置管理入手,大力推动资源化综合利用,科学构架建筑垃圾全链条闭合管理体系,实施建筑垃圾综合治理,解决存量垃圾的安全处置与综合利用,布局和新建了400多处资源化设施,初步建立了全过程管理的长效体系。北京市通过两年的治理,建筑垃圾的处置申报率、收运率均达到95%以上,安全处置率为100%。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为70%以上。上海市主要建筑垃圾均找到合理的处理途径。

“资源化是处理建筑垃圾的最佳途径。”陈家珑表示,建筑垃圾是一个统称,实际上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浆、工程垃圾、拆除垃圾、装修垃圾等。资源化方式要根据这几种具体的建筑垃圾来区分。如工程渣土,最大的利用方式是回填。工程渣土在一些地方是很好的资源,但在一些地区如平原地区就是垃圾,它的资源化利用方式有烧结砖(砌块)等制品。工程泥浆是目前比较难处理的一个类别,其直接利用很困难,目前主要是填埋处理,但由于其体积很大导致运输困难,而且不同地方的泥浆成分不一,有的还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工程垃圾,也就是施工垃圾,首先要对它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最好就地回用在施工当中。同时要绿色施工、注意减量。拆除垃圾目前是量最大的,它的资源化方式一般是经过筛分、破碎、处理成各种不同的再生骨料,再制成再生混凝土、再生沙浆、再生砖等。

建筑垃圾的量非常大,超出50公里就没有减排的意义,所以一定要控制好运输半径。对大城市来说,固定式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厂这种方式是必须的。据陈家珑介绍,还有一种就是临时性的处置方式,在拆除现场加工成再生骨料,减少运输量,有一部分还能就地回用,而且不需要固定的场地和基础性的设施投资。现在在建筑垃圾集中产生量比较多的城市,多采用固定加临时相结合的处理措施,两者各有优缺点。固定式处理措施的优点是可以稳定,如果布局好且建筑垃圾的量相对稳定,可以把再生产品的质量更精细化,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缺点是投资大,需占用土地。临时性处理措施的优点是速度较快,制成再生骨料质量相对粗糙,有些就是把大块垃圾破成了小块垃圾。而且加工现场的噪音、灰尘等还未制定统一的控制标准。

“还有一类是装修垃圾的处理,也是很多地方面临的难题。”陈家珑表示,这类垃圾的产生方式比较分散,过去可以零星堆放,现在环保要求高,没有地方可用来堆放。装修垃圾是常态化的建筑垃圾,不像其他建筑垃圾那样具有集中性、阶段性,类似于生活垃圾的种类,因此它的治理方式和资源化方式相对更为复杂。首先其需要中转、需要前期分解。如果前期分解得好,后面可以按照其他垃圾的资源化方式去处理,关键是前期要分得开,而且装修垃圾中还包含有危废,需要专门的渠道和机构来处理,所以前端要把危废解决好。另外,装修垃圾的量不会一次性产生太多,所以装修垃圾首先要解决其收运体系、分解体系,然后按分解后的成分分别送到不同的垃圾资源化场所。

“建筑垃圾的治理基本原则就是要因地制宜,因为各地建筑产生的量、种类、应用市场、运输、地理环境等都各有各的特点,简单的照搬是行不通的。”陈家珑强调。

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后的产品如何更好地再用于工程建设中,陈家珑认为,首先对生产企业来说,要保证再生产品的质量,使其性能不低于现行建筑材料一般性的要求,除非有特殊规定可以放宽标准的。其次就是,单独靠生产出来再去用,是较为困难的。因为一个工程产品的应用需要前期各个阶段的配合,在前期设计中就应设计进去,在施工中按照设计要求选用,如果没有这些环节,单靠企业生产出再生产品后再去市场上推销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说建筑垃圾治理、资源化是全产业链的过程,是要在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去解决的问题。此外,现在的再生产品不一定都集中到建材产品的应用中,还可以把思路拓宽一些。比如说城市的市政道路、高速公路建设、市政设施填充、污水处理,包括农业用土等,建筑垃圾都有很好的用途,而且具有比传统材料更有优势的地方。

下一步该如何破除建筑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瓶颈?陈家珑提出,在管理层面,要总结好试点工作经验,继续坚持搞好顶层政策设计,切实落实产生者负责机制,明确建筑垃圾治理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工作。以抓好源头减量、建筑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促进资源化利用为目标,发展建筑垃圾治理产业,全面彻底解决建筑垃圾问题。在研究层面,要以解决工程渣土、装修垃圾回收利用为重点,致力于技术创新。在社会层面,要形成支持建筑垃圾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的良好氛围。

                             (2020-01-17《中国建设报》)